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反思,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从年轻到年老的心态变化。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年轻时喜欢高谈阔论、锋芒毕露("高论苦峥嵘"),老了却像寒蝉般沉默("不复声")。这种转变既有人生阅历带来的沉淀,也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中间四句写具体的生活状态:望着家乡方向却只能记着归路(说明离家已久),读佛经来淡化世俗情感;明知追求功名是错的,却还要为子女婚嫁操劳。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中年人的典型困境——明知某些追求无意义,却不得不为家庭责任继续奔波。
最后两句是自我宽慰:世代读书的传统不能断,所以留着书桌上的铁灯架("铁灯檠")继续读书。"漫留"二字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既坚持读书人的本分,又不强求结果。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它没有刻意美化生活,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年轻时意气风发,中年认清现实却仍需负重前行,最终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这种接地气的自我剖白,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我们何尝不是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前行呢?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