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五首 其五

步陟高岩巅,浮云郁如海。
扶桑升圜日,眩矅生五采。
宛虹首幽恒,江汉拖其尾。
氛雾倏清澄,岛岳乃错峙。
俯听深峥嵘,空曲巨声起。
勃上充元天,下达幽泉㡳。
倡始羲黄前,万世卒未止。
倾耳魂九逝,返乃得宫徵。
独抱虚音归,中心窃自喜。
写曲欲遗谁,冀有伶伦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通过登山观景的体验,展现了天地间的壮美与永恒。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视觉奇观(前八句)
诗人登上高山,看到云海翻腾如大海,朝阳从扶桑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升起时金光四射。彩虹横跨天际,像巨龙的头在幽州,尾巴却拖在江汉流域。当雾气突然消散,海岛山岳错落有致的景象豁然开朗。这里用"虹跨南北""云海日出"等夸张比喻,营造出神话般的瑰丽画面。

2. 听觉震撼(中间六句)
俯身倾听时,山谷中传来轰隆巨响,这声音上达九天,下彻黄泉。诗人联想到这声音自远古黄帝时代就已存在,至今未绝。这种穿越时空的轰鸣,让他灵魂出窍般战栗,直到回声化作悦耳的音律才回过神来。

3. 知音难觅(最后四句)
诗人把天籁之音谱成曲子,却不知该赠与何人,只期待能遇到像伶伦(黄帝的乐官,传说发明音律)那样的知音。这里透露出孤独与期待——就像现代人拍下绝美风景却不知该分享给谁,只能盼望懂的人出现。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自然伟力转化为艺术感悟的过程:云海虹霓是视觉的狂欢,山谷回响是听觉的震撼,最终都沉淀为心灵的乐章。诗人用"魂飞九霄""窃喜"等真切感受,让读者也能体会到那种既渺小又崇高的生命体验。末尾的知音之叹,更让这份天地大美有了人情温度。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