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悬云间的天生石桥,充满了奇幻色彩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用"水光如练""云际白虹"的比喻,勾勒出石桥横跨山涧的壮美画面,像一匹白绸挂在松林间,又像彩虹隐现云端。这种自然奇观引发了诗人对神话传说的联想。
中间四句连用四个典故:仙鹤不归的华表柱、仙人离去的空桥、七夕鹊桥相会、秦始皇鞭石填海的传说,都在表达"美好事物终会消逝"的惆怅。石桥虽在,但那些传说中的神奇故事都已随风而逝。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这座桥若能被移到长江天险处,还能发挥实际作用,如今却徒然矗立深山,空有惊世之美却无人赏识。这其实是在借石桥隐喻怀才不遇的文人——就像深山里的奇桥,纵有惊人才华,若无人发现也只能被埋没。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用奇幻的传说反衬现实的遗憾,在赞叹自然奇迹的同时,也道出了千古文人共同的心结。诗中"可怜虚却万山中"的叹息,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