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祭祀前夜独自住在官舍,听说好友左一青被罢官回家的消息后,触发的感慨和思念。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年轻时还贪恋朋友聚会(鸡豚会指朋友聚餐),如今年纪大了却要像鸿鹄(大雁)一样追求高远志向。这里既有对青春欢聚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中间四句写景抒情:风吹官舍(风阁)的声音让人心绪纷乱,春山与云相接的景象却让梦境飞扬。想到好友白发归乡(白首无馀事),只能对着江天目送他乘船远去。这些画面既真实又充满想象,把对朋友的牵挂写得非常动人。
最后两句最生活化:想象着和好友重逢时灯下热烈交谈的场景,以至于寒夜里急着穿衣起身(倒衣裳指匆忙穿衣的样子)。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把思念之情写得跃然纸上。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的写法,把中年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仕途的感慨,以及寒夜独处时的孤独感,都融入在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中,读来真挚感人。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