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祠
步自城西门,古祠蔽荒垣。
借问道傍子,云是漂母魂。
慨昔逐鹿代,英俊殢邱樊。
桓桓淮阴侯,韬钤富心源。
龙蛰厄丛蚁,豹隐翳霾昏。
少年恣凌侮,列卒同趋奔。
范雎身屡辱,张仪舌徒存。
流离伏河涘,狼籍蒙壶飧。
草具固云鲜,居穷易为恩。
献块获晋赏,羹颉列汉藩。
矧兹贤妪惠,兴哀逮王孙。
既启万户封,竟残千金言。
借问道傍子,云是漂母魂。
慨昔逐鹿代,英俊殢邱樊。
桓桓淮阴侯,韬钤富心源。
龙蛰厄丛蚁,豹隐翳霾昏。
少年恣凌侮,列卒同趋奔。
范雎身屡辱,张仪舌徒存。
流离伏河涘,狼籍蒙壶飧。
草具固云鲜,居穷易为恩。
献块获晋赏,羹颉列汉藩。
矧兹贤妪惠,兴哀逮王孙。
既启万户封,竟残千金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韩信和漂母的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写诗人漫步到城西,看到一座被荒草掩盖的古祠堂。问路边人才知道,这是纪念漂母(曾帮助韩信的洗衣老妇)的地方。
接着回顾历史:秦末乱世群雄逐鹿,很多人才被埋没。韩信(淮阴侯)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天才,但早年像困在蚁穴的龙、躲在雾里的豹,受尽欺凌。他被街头混混羞辱(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像战国时的范雎、张仪一样落魄,流浪到河边时,衣服破烂、饿得狼狈。
这时漂母给他饭吃。对穷人来说,一碗饭就是天大的恩情。诗人用典故对比:晋文公因一块土封官,刘邦因"羹颉"典故封兄弟为王,而漂母的恩惠更纯粹——她不图回报地帮助落难贵族(王孙指韩信)。
结尾说韩信后来封万户侯,用千金报答漂母,但这份报恩反而让质朴的善举变得不纯粹了。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善良就像漂母当初那样,不求回报才最珍贵。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赞美了普通人纯粹的善意,也暗含对功利社会的反思。用"龙困蚁穴""豹藏雾中"这样的比喻,让韩信的落魄和漂母的伟大都显得格外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