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寄宿在朋友陈八家中的感慨,主题是世态炎凉中难得的真情。
前两句直接点出社会现实:世上大多数人都会嫌弃穷人,只有你(陈八)不势利眼,愿意和我这个落魄之人亲近。这里用"悠悠"形容世人的冷漠,用"高谊"突出朋友的珍贵。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人生际遇:诗人遗憾自己和朋友像贾谊被贬长沙一样分离,感慨南北漂泊时没人关心流浪者(失路人)。在孤寂的夜晚,听到关山笛声、楼上钟鼓,更频繁地梦到家乡。这里"吹笛关山"化用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把思乡情绪具体化。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江湖风浪(既指自然风雨,也暗喻社会动荡)席卷全城时,诗人发出灵魂拷问——像我这样漂泊的人,到底能在哪里安身呢?这个开放式结尾让全诗情感达到高潮,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暗含对朋友收留的感激。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先批判社会嫌贫爱富,再通过具体场景(笛声、钟鼓、风浪)烘托孤独,最后落脚到人生归宿的哲学思考。语言看似平淡,但"恨""怜""飘"等字眼精准传递了漂泊者的心酸,朋友的情谊也因此显得格外温暖。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