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赣州郁孤台吊辛稼轩作》是作者在郁孤台前凭吊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号稼轩)时写下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
首联“郁孤台前双玉虹,一杯遥此酹英雄”开篇点题:诗人在郁孤台前看到雨后彩虹(双玉虹),以酒祭奠辛弃疾。这里的“双玉虹”既是实景,也暗喻辛弃疾豪迈如虹的气概。
颔联“风云有恨古人老,天地无情流水东”转入感慨:时代的风云中总有遗憾,英雄终会老去;天地冷漠如常,江水依旧东流。这两句用自然永恒对比人生短暂,突出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悲凉。
颈联“精卫飞沉沧海上,鹧鸪啼断晚山中”用两个典故深化主题:精卫填海象征辛弃疾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鹧鸪啼声(古人认为其鸣似“行不得也”)暗指南宋抗金事业的艰难。一“飞”一“啼”,画面感极强。
尾联“清江不管人间事,烟雨年年属钓翁”以景作结:江水漠然流淌,烟雨中只有渔翁垂钓。这里用江水的“不管”反衬人间兴亡,而“钓翁”形象既写实,又隐喻对现实无奈的疏离态度。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
1. 时空交织——将眼前景(郁孤台、清江)与历史人物(辛弃疾)紧密联系;
2. 意象丰富——玉虹、精卫、鹧鸪等意象层层递进,烘托英雄悲情;
3. 对比强烈——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生、英雄的热血与现实的冷漠形成反差。
核心情感是通过吊古伤今,既赞美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又抒发对英雄失路、时局艰难的痛惜。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江水烟雨的恒常之美,反而更凸显人间沧桑的无奈。
张以宁
(301—1370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