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百泉

天风吹夜泉,琤若雨声碎。
不知一片月,已上啸台背。
遥山白于晓,林樾失翠黛。
湖云碧丁烟,因风荡为籁。
相将沿堤去,步入空明内。
俯仰寒苍然,清气不可界。
且与夜渔人,伫立听石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重游百泉时的所见所感,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月夜山水画。

开篇"天风吹夜泉"就让人感受到夜晚山风的清凉,泉水在风中发出像碎雨般清脆的声响。诗人抬头发现月亮不知不觉已爬上山台,用"不知"二字巧妙表现了沉醉美景而忘时的状态。

接着用对比手法写景: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比黎明还要苍白,近处的树林却隐去了白天的青翠。湖面雾气像青烟般浮动,被风吹拂发出天籁般的声响。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让寻常的夜景变得灵动起来。

后六句写诗人的行动和感受。他沿着堤岸漫步,仿佛走进透明纯净的世界。仰望俯视间,清冷的空气无边无际,最后与夜渔人一起驻足聆听石滩上的流水声。这个结尾很生活化,让超然的意境回归人间烟火。

全诗最妙处在于:
1. 用声音串联画面,从泉声、风声到最后的流水声,构成听觉上的美景
2. 善用颜色对比,白月、青山、碧雾在夜色中形成层次感
3. "清气不可界"这样虚实结合的描写,既写空气清新,又暗喻心境澄明
4. 结尾的渔人形象,为飘逸的夜景增添了人间温度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细腻的观察和描写,自然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