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道中(乙未)

古树参差暗,春禽旦暮鸣。
东西开水市,高下筑山城。
翠竹千家静,清江二月平。
昔贤栖隐地,岩壑有同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萧山一带宁静悠然的春日风光,同时抒发了对古代隐士的追慕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古老的树木高低错落,投下斑驳的树荫;春天的鸟儿从早到晚都在欢快地鸣叫。这里用"暗"字巧妙表现了树荫的浓密,用"旦暮鸣"突出了春天的生机。

中间四句描写当地生活:河两岸是热闹的水上集市,山坡上高低错落建着山城。翠绿的竹林掩映着安静的千家万户,二月的江水清澈平静。诗人通过"水市"和"山城"的对比,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翠竹"和"清江"则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卷。

最后两句转入抒情:这里曾是古代贤人隐居的地方,如今看到这些山岩沟壑,依然能感受到与他们相同的心境。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就像一幅水墨画,先细致描绘眼前景物,再自然引出内心感受。通过"古树""春禽""翠竹""清江"等意象的层层铺垫,最后道出"同情"二字,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山水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