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池绿波亭

为爱玉山好,放舟玉山去。
绿波亭边春入池,况据玉山最佳处。
时当二月春正美,曲尘摇波草如绮。
雨惊残梦未鸣蛙,风漾飞花见游鲤。
大谢文章迥绝尘,江淹词赋亦清新。
得句池塘怀别远,伤情南浦送行人。
何如此亭乐赏适,石脚插入鱼龙宅。
临流行酒水浮阶,俯槛鸣琴光照席。
君不见山川极目楚囚悲,北望神州泪满衣。
又不见昆明一夜飞劫灰,汉代衣冠委草莱。
但愿无事长相见,春草池头日日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泛舟赏景的闲适场景,同时暗含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感慨,整体呈现出"乐景衬哀情"的独特魅力。

前八句像一幅动态水墨画:诗人因为喜爱玉山美景而乘船前往,在绿波亭边看到二月春色——微风吹皱的水面像酒曲般泛起波纹,岸上春草如丝绸般柔美。春雨惊醒了冬眠的青蛙,飞花落水时能看见游动的鲤鱼。这些描写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中间八句通过历史典故增添文化厚度:提到谢灵运的山水诗超尘脱俗,江淹的辞赋清新动人。借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表达思念,又用"南浦送别"的意象暗含伤感。但笔锋一转,说这些都比不上眼前亭中赏景的快乐——岩石深入水底如同龙宫,临水饮酒时台阶仿佛浮在水面,弹琴时阳光洒满坐席。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极具画面感。

最后六句突然转向深沉:用"楚囚望北"的典故暗指南宋遗民的亡国之痛,"昆明劫灰"比喻朝代更迭的沧桑。在描绘完美好春景后,突然揭示内心深处的隐忧——但愿国家太平能常来游玩,这"春草池"的闲适背后,原来藏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全诗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明媚春色与历史沧桑并置,把眼前游乐与家国情怀交织,明写闲适暗藏忧思。语言清新自然又暗含典故,如同在春日池塘里投下一颗石子,表面泛起欢快的涟漪,底层却涌动着深沉的情感暗流。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