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太学正节先生徐应镳

国破君亡一死宜,绝怜儿女死如饴。
龙池久负娲皇誓,蛙坎空遗烈士悲。
洗骨不污唐门馆,沥心无愧赵孤儿。
北行多少生还客,休向梯云读墓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忠臣徐应镳在国破家亡时,带着全家自杀殉国的悲壮故事。诗人用对比手法,既歌颂了徐应镳的气节,又讽刺了那些苟且偷生的人。

前四句写徐应镳的选择:国家灭亡、君主去世,他选择以死尽忠("一死宜")。最让人心痛的是,他的儿女们也甘愿随父亲赴死("死如饴")。这里用"绝怜"二字,既表达痛惜,又暗含敬意。"龙池"指皇宫,"娲皇誓"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说徐应镳始终坚守臣子本分;"蛙坎"比喻卑微的处境,说他的牺牲终究没能挽救国家,只留下悲壮。

后四句用两个典故赞美徐应镳的清白忠贞:"唐门馆"指唐朝张巡死守睢阳的事迹,说徐应镳像张巡一样骨头都是干净的;"赵孤儿"用程婴保护赵氏孤儿的故事,说徐应镳的忠心天地可鉴。最后两句最犀利——讽刺那些投降元朝后侥幸活下来的人("生还客"),说他们根本没脸到徐应镳墓前祭拜("休向梯云读墓碑")。

全诗通过生死对比,用"死如饴"与"生还客"形成强烈反差。徐应镳全家用生命诠释了"忠"字的分量,而那些苟活的人,活着反而成了耻辱。诗人用历史典故和现实对照,让读者感受到:有些人的死比生更重,有些人的生比死更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