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兰操

兰生幽谷兮晔晔其芳,贤人在野兮其道则光。
嗟兰之茂兮众草为伍,於乎贤人兮汝其予辅。
宣德七年正月二十日

现代解析

这首《猗兰操》用兰花比喻贤能之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对明君用贤的期待。

前两句"兰生幽谷/贤人在野"用生长在偏僻山谷的兰花,比喻有才德的人隐居乡野。虽然环境隐蔽,但兰花依然灿烂芬芳,就像贤人即使不被重用,他的品德才能依然闪耀。

中间两句转折说:可惜啊,这么茂盛的兰花只能和普通野草混在一起——这是在感叹贤人得不到重用,只能和平庸之辈为伍。最后两句直接呼唤:贤人啊,希望你能来辅佐我!这可能是作者代君王发出的求贤信号,也可能是作者自己渴望遇到明君的心里话。

全诗最妙的是用"兰花"这个意象贯穿始终,把抽象的人才问题写得生动可感。我们仿佛能看到幽谷中独自芬芳的兰花,感受到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惋惜。最后直白的呼唤,让整首诗从写景抒情升华到了对理想政治的期待。

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