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赠许绳斋郡伯时浚河成

楼倚城阴九点烟,虚窗忽响白苏泉。
应将太史河渠记,并入南华秋水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治河工程完成后的美好画面,充满文人雅趣和哲理思考。

前两句写景:诗人站在城墙阴影中的高楼上,眺望远处升起的袅袅炊烟("九点烟"形容炊烟散布的样子)。这时虚掩的窗户突然传来流水声,让人联想到白居易、苏轼治理西湖时开凿的泉水("白苏泉"代指治理水利的功绩)。

后两句抒情:诗人认为许绳斋治理河道的功绩,应该像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那样被载入史册("太史河渠记"),同时这份治水的智慧又可以和庄子《南华经》里谈论自然之道的《秋水》篇相提并论。

全诗巧妙地将具体工程(浚河)与人文典故相结合,既赞美了朋友的治水功绩,又升华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高度。通过"白苏泉""河渠记"等典故,诗人把现实中的水利工程与历史文脉联系起来,最后用《秋水》篇点明治水要遵循自然规律的主旨。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