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至白鹿洞

旷哉超世志,缅邈平生思。
郁壹眷名迹,久注匡山陲。
南涉枉嘉命,果谐夙所期。
仲秋岩壑清,宫馆复在兹。
白石激寒湍,岩萝袅空基。
黯伤逝者往,密惭来者追。
性同道岂隔,途异理空悲。
兴言怀昔贤,日竟眺前岐。
榛荒徒郁纡,林崦一何罙。
感情匪哀叹,聊咏昭言垂。

现代解析

这首诗《始至白鹿洞》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的作品,表达了他初到白鹿洞书院时的复杂心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开篇的出世情怀 "旷哉超世志"像一声感叹,说"我的心志多么开阔高远啊",展现诗人对超越世俗的追求。"缅邈平生思"则暗示这种理想其实一直深藏在他心里。这两句为全诗定下基调——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独白。

2. 寻访圣地的感动 "郁壹眷名迹"到"果谐夙所期"这几句,像在说:"我怀着敬仰寻找先贤足迹,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匡山脚下。接到任命南行时,没想到真能实现夙愿。"字里行间透着圆梦的欣喜。

3. 风景中的哲思 描写秋日书院时,诗人用"白石激寒湍"这样清冷的画面,与"岩萝袅空基"的飘渺意象结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而"黯伤逝者往,密惭来者追"突然转折:看着古迹既感伤先贤已逝,又惭愧自己能否追及他们的境界。这种矛盾心理非常真实。

4. 深刻的自我对话 "性同道岂隔"是王阳明心学的体现,他认为只要本性相通,精神就能跨越时空对话。但"途异理空悲"又流露出孤独——虽然道理相通,但现实中知音难觅。这种思想者的孤独感容易引发共鸣。

5. 结尾的坚守之意 最后诗人望着荒芜山林说:我不是在哀叹,而是要像前人那样留下精神遗产。"聊咏昭言垂"可以理解为"我要用诗篇让真理流传",展现儒家知识分子的担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它不只是风景诗,更记录了一个思想者站在历史现场的完整心理过程——从追寻理想的兴奋,到面对古迹的敬畏,再到领悟后的坚定。诗人将哲学思考融入山水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枯燥的,而是饱含生命温度的探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