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晨的山间美景,充满宁静淡泊的意境。
开篇写昨夜山间刚下过雨,清晨无数山峰都沐浴在清新的阳光中。白云不知从何处飘来,与孤独的诗人静静相对,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人间烟火:远处树林间升起袅袅炊烟,寺庙紧邻着传说中蛟龙居住的深潭。这两句巧妙地将人间与仙境并置,让画面既真实又神秘。
随后描写夕阳下的远景:天边的帆影缓缓移动,青山深处隐约可见飞鸟归巢的屋舍。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
最后诗人表达心愿:希望能与志趣相投的隐士一起,在这藤萝薜荔掩映的深山中探讨人生真谛。这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世俗纷扰的疏离。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宁静、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中,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平和与美好。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