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德润还茂州 其二
井络当坤维,岷山出其腹。
神禹生兹乡,石纽何葱郁。
采药遣古亭,读书留往谷。
灵峰隐秘文,名山藏仙箓。
薤尾翔飘鸾,穗书昂立鹄。
瑞恊宛委图,辉映岣嵝曲。
早慕子长游,晚滞周南躅。
烦君窈窕寻,寄余琳琅录。
神禹生兹乡,石纽何葱郁。
采药遣古亭,读书留往谷。
灵峰隐秘文,名山藏仙箓。
薤尾翔飘鸾,穗书昂立鹄。
瑞恊宛委图,辉映岣嵝曲。
早慕子长游,晚滞周南躅。
烦君窈窕寻,寄余琳琅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四川茂州的壮丽山水和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深情送别。
开头四句用地理方位引出主题:四川地处西南,岷山从大地腹地隆起。这里是大禹的故乡,他出生的石纽村至今草木茂盛。通过"神禹"的典故,暗示这片土地人杰地灵。
中间八句集中展现当地的文化遗迹:古人采药的亭台、读书的山谷依然留存;灵秀的山峰藏着神秘碑文,著名的山脉收存着仙人典籍。用"薤尾"(一种书法笔画)比喻飞舞的凤凰,"穗书"(谷物状的文字)形容昂首的鸿鹄,描绘出这里文风鼎盛。说这里的祥瑞景象堪比传说中的宛委山图,光辉不输衡山的岣嵝峰。
最后四句转入送别主题:诗人早年向往司马迁那样的壮游,如今却像滞留洛阳的史官般不得志。于是拜托归乡的友人,代他去探寻那些幽深美景,把见闻写成华美的文字寄来。结尾的"琳琅录"既指珍贵的记录,也暗含对友人才华的赞美。
全诗通过地理、历史、传说等多维度描写,将送别之情融入对故乡山水的礼赞中。用"神禹故里"的历史厚重感、"凤凰鸿鹄"的祥瑞意象,构建出一个充满仙气的文化圣地,让普通的送别有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