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鹄矶观渡
黄鹄矶头枫叶凋,江风吹岸草萧萧。
贾客收帆泊残皋,鸣榔击榜声嘈嘈。
回波四面天周遭,忽尔穷阴作怒号。
白浪斜飞百尺高,奔云捲雪山动摇。
流光闪闪滚银涛,中有小艇浮鸿毛。
手打两桨口歌谣,左顾右盼舟不操。
蜻蜓点水波上飘,欲剪不剪如迎潮。
翻笑江豚拜浪劳,观者失色魂尽消,小船已过龟山坳。
我欲淩虚奠八鳌,莫教洪水日滔滔。
和风甘雨不鸣条,四海安澜颂圣朝。
贾客收帆泊残皋,鸣榔击榜声嘈嘈。
回波四面天周遭,忽尔穷阴作怒号。
白浪斜飞百尺高,奔云捲雪山动摇。
流光闪闪滚银涛,中有小艇浮鸿毛。
手打两桨口歌谣,左顾右盼舟不操。
蜻蜓点水波上飘,欲剪不剪如迎潮。
翻笑江豚拜浪劳,观者失色魂尽消,小船已过龟山坳。
我欲淩虚奠八鳌,莫教洪水日滔滔。
和风甘雨不鸣条,四海安澜颂圣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黄鹄矶观看江上渡船时的惊险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谐。
开篇用"枫叶凋""草萧萧"点明秋意,商船收帆停靠岸边,榔声嘈杂,营造出热闹的江边氛围。突然笔锋一转,天气骤变,阴风怒号,白浪滔天,连山都仿佛在动摇。这里用"奔云卷雪"的比喻,生动表现了江面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
最精彩的是对小船渡江的描写:像鸿毛般轻盈的小船在银涛中起伏,船夫一边划桨一边唱歌,左右张望却不慌张。小船像蜻蜓点水般轻盈掠过浪尖,时进时退与浪潮周旋。这里用"欲剪不剪"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船夫高超的驾船技艺。
结尾处,诗人由惊险的渡江联想到治水理想,希望能镇住洪水,让天下太平。这个转折既自然又深刻,从具体的渡江场景升华到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既有狂风巨浪的震撼,又有小船从容的优美;既展现自然的狂暴,又歌颂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就像看一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的水上特技表演,让人既紧张又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