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南山别峰见树间烟出知有隐者

南山有别峰,石树相因依。
兹晨偶流目,遥见青烟微。
未知此林下,谁家掩荆扉。
我亦欲一往,结茅纫槲衣。
秋饭所种粟,春羹自生薇。
今年四阅月,孤城闭贼围。
当其薪粲绝,无翅何由飞。
客谓郊关外,似觉事转非。
岁俭剽夺急,村荒游徼稀。
豺狼方磨牙,择人以自肥。
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
四海岂不广,惆怅将焉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面对乱世的无奈与向往隐逸生活的复杂心情。

开篇描写诗人在南山看到别峰上升起的炊烟,猜想那里住着隐士。"石树相因依"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宁静。诗人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想搬去那里住茅屋、穿粗布衣,吃自己种的粮食和野菜,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但现实却很残酷。诗人所在的城市被叛军围困四个月,物资匮乏,像被剪了翅膀的鸟无法逃离。城外情况更糟:年景不好导致抢劫频发,村庄荒芜,治安混乱。用"豺狼磨牙"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恶人横行、百姓遭殃的惨状。

最后诗人发出无奈的感叹:虽然世界很大,但到处都不太平,能去哪里呢?"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两句点明主旨:在城里要忍受世态炎凉,想隐居山林又难以实现。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让诗人感到深深的惆怅。

全诗通过对比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和残酷的现实处境,表达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苦闷与无奈。语言朴实自然,比喻生动,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