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种树带来的生活感悟,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道出了人生得失的哲理。
开头说当初种树是为了遮阳,等树荫真的长成环绕屋檐时,却发现它把屋子变得像洞穴一样幽暗。这里用"似居室"的比喻特别生动——原本想要的是清凉,结果却得到了意外的封闭感。
接着写树木的自然生长:该开花时就开花,却不结果实。这里暗含一种"无心插柳"的随性态度。夜晚时分,树影投在墙上,人抱着膝盖独坐,画面安静得能听见虫鸣。这些细节把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得很有诗意。
最精彩的是对矛盾的发现:树荫虽然挡住了白天的烈日,却也遮住了初升的月亮。诗人由此想到人生就是这样,很难事事圆满,得到一些就必定会失去另一些。最后用虫鸣声作结,让这个深刻的道理融化在自然的声响中,显得格外真实。
全诗的魅力在于:通过种树这件小事,写出了我们都经历过的那种"事与愿违"的生活体验。树荫带来的不仅是凉爽,还有意外的困扰,就像生活中很多选择都会带来连锁反应。诗人没有说教,只是静静观察,最后用虫鸣声留下余韵,让读者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