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雪从开始到消融的全过程,充满了细腻的生活观察和文人雅趣。
开篇用"簌簌响虫书"形容雪落的声音像春蚕吃桑叶的沙沙声,这个比喻很新鲜。雪渐渐变大,飘进了诗人的草屋,画面从听觉转到视觉。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典故:谢道韫咏雪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和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野芳发而幽香",但诗人说这场雪比谢道韫形容的更美,比欧阳修笔下的雪景更动人。接着写雪花粘在衣襟上、残留在瓦缝里的细节,透露出对春雪的怜惜之情。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雪后初晴的山间,带着微微寒意,阳光缓缓洒落。这个画面既有视觉的明亮感,又有触觉的温度感,用"嫩寒"形容残存的寒意特别精妙,就像初春新生的嫩芽一样清新。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雪景的细腻描写,自然流露出文人赏雪的闲适心境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体察。诗人像用文字作画,把转瞬即逝的春雪美景永远定格在了诗行里。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