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郎山的壮美景色,同时巧妙融入了历史典故,读来既有画面感又耐人寻味。
前两句"三茅遗迹在金陵,又见江郎好弟兄"用了两个典故:三茅指道教三茅真君在南京的传说,江郎则指南朝才子江淹。诗人把江郎山拟人化,说它像三茅兄弟一样亲密相依,既点出山势连绵的特点,又赋予山峰人情味。
后两句"谢朓门前山色好,一时分付与岩扃"更精彩:谢朓是南朝山水诗人,这里暗指眼前美景堪比谢朓笔下的名篇。"岩扃"指山岩像门一样打开,仿佛大自然把最美的山色都锁在这扇"门"后,现在突然全部展现给诗人看。这种写法把静态的山水写得充满动感,好像山色会自己跑出来似的。
全诗最妙的是把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打碎了重新组合:三茅真君、江淹、谢朓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通过诗人的联想在山水中获得新生。我们读诗时,既能看见青山叠嶂的实景,又能感受到千年文脉的延续,这种古今交融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