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家立庵太常归皖山二首 其二
昔登白玉堂,文彩何郁郁?
胄子承风规,诸儒禀芳躅。
出持绝域节,入奉斋宫箓。
一身为千秋,此事亦已足。
浩然思故乡,悬车返初服。
浮山七十峰,依稀作汤沐(辞达意足,五言正始。)。
胄子承风规,诸儒禀芳躅。
出持绝域节,入奉斋宫箓。
一身为千秋,此事亦已足。
浩然思故乡,悬车返初服。
浮山七十峰,依稀作汤沐(辞达意足,五言正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官员怀念家乡、选择归隐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人生追求与乡土情怀。
前四句回忆辉煌过去:主人公曾在皇宫翰林院(白玉堂)工作,才华横溢(文彩郁郁),培养了很多学生(胄子),成为学者们的榜样。这里用"风规""芳躅"这些比喻,说他的品格和学问像芬芳的足迹一样被人追随。
中间四句讲人生成就:他出使过遥远边疆(绝域节),掌管过皇家祭祀(斋宫箓),一个人能完成这些流芳百世的事业,人生已经圆满。这里"一身为千秋"特别有力,说一个人活出了千年的价值。
最后四句写归隐决心:他像流水般自然地思念故乡(浩然),主动辞官(悬车指退休),回到家乡皖山(浮山七十峰是皖山风景)。"汤沐"这个比喻很妙,把家乡山水比作洗澡水,暗示他要洗去官场尘埃,回归本真。
全诗最动人的是这种人生境界:在事业巅峰时清醒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没有炫耀成就,反而用"此事亦已足"的淡然态度,展现了中国文人"功成身退"的智慧。最后用家乡山水作结,画面感很强,让人感受到归隐的宁静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