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瑟瑟动窗纱,故国音书旅雁赊。
永夜闻砧难入梦,他乡见月易思家。
干戈且喜人无恙,浦柳应怜鬓有华。
独愧圣朝容弃物,未辞簪绂问桑麻(善学少陵,不在形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战乱年代中普通人的复杂心境。

第一句"霜风瑟瑟动窗纱"用秋风摇动窗纱的画面,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暗示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第二句"故国音书旅雁赊"说家乡的消息像远飞的大雁一样难以获得,凸显思念之苦。

"永夜闻砧难入梦"写长夜里听到捣衣声更添愁绪,"他乡见月易思家"则道出异乡人望月思乡的普遍情感。这两句通过声音和月光的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

"干戈且喜人无恙"是自我安慰:虽然身处战乱,但庆幸家人平安。"浦柳应怜鬓有华"则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已两鬓斑白。这两句展现了乱世中普通人的矛盾心理——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人生易老的感伤。

最后两句"独愧圣朝容弃物,未辞簪绂问桑麻"最为深沉。表面说自己愧对朝廷厚待,实际暗含对时局的无奈。诗人用"弃物"自比,又以"问桑麻"暗示归隐之意,在谦卑的言辞中藏着对现实的失望。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学习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