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重游旧地时触景生情,写给两位老友的感怀之作。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画面: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绿杨荫下几缕炊烟,带出宁静的小县城。作者故地重游,想起当年在这里,曾潇洒地撕纸题诗("劈纸风流"指即兴创作),也曾隔江远望友人乘船归来的身影。这些记忆碎片拼凑出往日的热闹与情谊。
后四句转入现实感慨:老朋友们久未联系,当地官员(太守)换了几茬,如今只听得见新谱的乐曲声。最打动人的是结尾——想上酒楼喝酒却找不到伴,像唐代诗人杜牧一样,只能对着白发发愁。这里用"鬓丝愁绝"四个字,把中年人的孤独感写得特别真实。
全诗妙在将"物是人非"的普遍感受,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撕纸题诗、隔江望船、独上酒楼)自然流露。没有刻意煽情,却在平淡叙述中让人感受到:时间带走了青春热闹,留下的是对老友的惦念和人生易老的叹息。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