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黄昏时分投宿乡村小店时看到的狼狈景象,充满生活气息和黑色幽默。
开头两句写旅人满脚泥泞却不敢抱怨,因为整个村子都泡在积水里。这里用"不敢怨"的微妙心理,暗示了比泥泞更让人无奈的生活处境。
中间四句像一组特写镜头:成群的鹅鸭在积水里扑腾,到处是阻断去路的沟渠;小酒馆里人群像蚂蚁争地盘,瓜棚下苍蝇见缝就钻。诗人用"蚁争垤""蝇趁虚"这种夸张比喻,把简陋乡村的拥挤嘈杂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突然拔高:明明知道人生如寄(逆旅指客栈,比喻短暂人生),但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犹豫要不要住下。"趑趄"这个动作细节特别传神,把现代人"来都来了"的纠结心态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把脏乱差的乡村场景写出了哲学意味——我们嫌弃的生活环境,恰恰是多数人正在经历的真实人生。那些鹅鸭、蚂蚁、苍蝇般的生存状态,何尝不是普通人的生命写照?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