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庄贤良招隐楼三首
士尤不能晦,不患名不章。
垂老有降志,当年寡身藏。
古来经世人,皆抱邱壑志。
王官待罪耳,敢有欲为意。
细儿讵如许,谓是诡与崖。
吾岂鸟兽群,宝椟义当怀。
如作市门优,可作君子配。
男儿补衮日,招隐意终在。
垂老有降志,当年寡身藏。
古来经世人,皆抱邱壑志。
王官待罪耳,敢有欲为意。
细儿讵如许,谓是诡与崖。
吾岂鸟兽群,宝椟义当怀。
如作市门优,可作君子配。
男儿补衮日,招隐意终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仕做官"和"隐居山林"之间的选择困境,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一段说读书人很难隐藏才华,就像锥子总会刺破口袋。但作者到老反而看开了,年轻时太执着功名。这里用"降志"表示放下执念,比年轻时更通透。
第二段揭示一个有趣现象:历史上那些治国能臣(经世人),其实内心都向往山林生活(邱壑志)。"王官待罪"这个说法很妙,把当官比作服刑,说明做官并不自由。
第三段讽刺世俗眼光:普通人(细儿)觉得隐居是装清高,但作者反问:难道人要像鸟兽般群居?用"宝椟藏珠"的典故,说明真才实学应该珍惜。
最后用对比手法:把混迹官场比作"市门优"(街头卖艺人),而真正君子应该像缝补衣服般踏实。但结尾点破:即便在朝为官(补衮),心里始终留着归隐的念头。
全诗亮点在于:
1. 打破"隐士=逃避"的刻板印象,指出很多能臣内心都住着个隐士
2. 用"待罪""市门优"等犀利比喻,揭露官场虚名本质
3. "补衮日"与"招隐意"的对比,展现古代文人的矛盾心理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共鸣:很多人在事业成功时,内心仍保留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