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从岭南归来后,看到家乡民生凋敝、灾祸连连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的忧国忧民之作。
首联"太史空登辨物台,二东杼柚正堪哀":太史(史官)站在高台上观察天象,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山东地区(二东)百姓生活困苦(杼柚指织布机,这里代指民生)。这里用"空"字暗示官员的无能为力。
颔联"西成已见书螟螣,冬实何须诧李梅":西部庄稼刚收成就闹虫灾(螟螣是害虫),冬天居然能看到李树梅树反季节开花结果,这种反常现象暗示着灾异频发。
颈联"乍喜丝纶传六郡,微闻灾沴谴三台":刚高兴地听说朝廷颁布了惠民政策(丝纶指诏书),转眼又听说因为灾情严重,三公(三台指高官)都受到了责罚。这里形成强烈反差。
尾联"关心桑梓多私计,恩泽何时日下来":虽然大家都关心家乡,但更多是为自己打算(私计),不知朝廷的恩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惠及百姓。最后一句用"日下"双关,既指皇恩如阳光普照,又暗含"不知何时"的焦急。
全诗通过四个典型场景的对比(官员观察与民生困苦、丰收与虫灾、惠民政策与官员受罚、私心与公义),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自然灾害、吏治问题和民生疾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最后发出深沉的叩问,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心系苍生的情怀。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