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彭氏百雁图
彭君好古有真癖,手藏墨妙称无敌。
良工三昧夺天巧,点缀群飞向芦荻。
呼童携轴山中来,远索诗篇拜长揖。
老眼摩挲看古图,满堂秋气侵苔壁。
隐约溪山半有无,淡烟疏霭秋模糊。
斜阳寒影乱汀沚,微风落日遥相呼。
衡阳山前风雨晦,湘潭云动玻瓈碎。
长天浩渺任纵横,回首乾坤非紫塞。
群飞队宿无常踪,行分序列如征戎。
蹴波浴破一江碧,振羽起来双掌红。
洞庭木落波光发,八月九月芦花风。
江南此时稻粱熟,毛羽秋来初整肃。
日曛沙软静联拳,惊奴骇叫丛边出。
有时侧目自疑群,乱起高空断翠云。
纵教缯缴不相及,世人虚有雕笼文。
君不见昔日上林一书札,遥传壮士餐胡雪。
黄云万里塞臣归,汉家天子尊如月。
又不见秦时商岭紫芝翁,霞宿云栖宇宙空。
始皇徒有网罗密,当年能复想冥鸿。
忠臣高士今已死,耿光犹自照青史。
慷慨长歌意转悲,披图感激空怀古。
良工三昧夺天巧,点缀群飞向芦荻。
呼童携轴山中来,远索诗篇拜长揖。
老眼摩挲看古图,满堂秋气侵苔壁。
隐约溪山半有无,淡烟疏霭秋模糊。
斜阳寒影乱汀沚,微风落日遥相呼。
衡阳山前风雨晦,湘潭云动玻瓈碎。
长天浩渺任纵横,回首乾坤非紫塞。
群飞队宿无常踪,行分序列如征戎。
蹴波浴破一江碧,振羽起来双掌红。
洞庭木落波光发,八月九月芦花风。
江南此时稻粱熟,毛羽秋来初整肃。
日曛沙软静联拳,惊奴骇叫丛边出。
有时侧目自疑群,乱起高空断翠云。
纵教缯缴不相及,世人虚有雕笼文。
君不见昔日上林一书札,遥传壮士餐胡雪。
黄云万里塞臣归,汉家天子尊如月。
又不见秦时商岭紫芝翁,霞宿云栖宇宙空。
始皇徒有网罗密,当年能复想冥鸿。
忠臣高士今已死,耿光犹自照青史。
慷慨长歌意转悲,披图感激空怀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名为《百雁图》的画作,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开头先介绍画作主人彭君是个热爱古画的行家,他收藏的这幅《百雁图》技艺高超,画中的大雁栩栩如生。彭君特意带着画轴来请作者题诗。
2. 中间大部分篇幅都在描写画中的景象:秋日的溪山、朦胧的烟雾、斜阳下的水边,特别是成群的大雁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各种姿态。作者用"振羽起来双掌红"这样生动的句子,让人仿佛看到大雁拍打翅膀时露出的红色脚掌。
3. 接着联想到大雁的生活习性:秋天南飞觅食,在江南稻谷成熟时整顿羽毛,有时安静休息,有时突然惊飞。这些描写让静态的画作活了起来。
4. 最后部分由画作引发历史联想:先想到汉代苏武牧羊时靠鸿雁传书的故事,又想到秦代隐居商山的"商山四皓"躲避秦始皇的故事。通过这些典故,赞美了忠臣和高士的气节。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
- 用诗的语言"翻译"了绘画艺术,让读者通过文字看到画面
- 通过大雁的自由飞翔,反衬人世间的束缚
- 借古喻今,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势压迫的不屑
- 结尾的怀古之情,让一幅普通的雁图有了更深的历史厚重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把绘画、自然、历史完美融合,既有对艺术品的欣赏,又有对人生的感悟,读来既能看到生动的画面,又能感受到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