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观寿镇兵过境(道光壬寅作)

劲卒河东旧有名,时平大府忌论兵。
鲸波夜静千帆渡,炎海春寒万里行。
奇策已闻收魏绛,槛车先拟斩常清。
江城岁歉笙歌歇,戍火秦淮彻夜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道光年间一支精锐部队行军过境的场景,同时暗含对时局的感慨。

前四句写实景:这支来自河东的部队素有威名,但太平年月里官府忌讳谈论军事。夜里部队静悄悄渡江("鲸波"指大浪,这里反衬夜静),在初春微寒中向南方长途行军。

中间两句用典故表达担忧:诗人听说朝廷像古代收服魏绛那样采用怀柔政策(魏绛是春秋时主张与戎族和谈的大夫),却又像斩杀败将高仙芝(常清)一样严惩将领。这暗示对当时军事策略的矛盾态度。

最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本地因灾荒停止娱乐("笙歌歇"),而军队的火把却照亮了整个秦淮河。这里既展现了军容之盛,又通过"灾荒"与"彻夜灯火"的对比,隐隐透露出战争对民生影响的忧虑。

全诗通过动静结合(静夜行军)、古今对照(用典故影射当下)、冷暖对比(灾荒与灯火)等手法,在描绘行军场景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和平时期军事行动的复杂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