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中读书十二首 其七

左氏传春秋,道在阐经旨。
鲁事并称我,灼然为鲁史。
巧言并足恭,实同圣人耻。
宋儒好异说,乃曰彼非是。
别有古闻人,名同偶然耳。
彼实羞巧言,胡更巧言拟。
不知史官例,据实以为纪。
载笔详辞令,何用辨臧否。
禹鼎铸神奸,岂为心所喜。
彼云古闻人,当为何代士。
既非冥漠君,宁独无居里。
漆园荒唐辞,乃出程夫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对《左传》历史价值的辩护,同时批评了宋代儒生对《左传》的误解。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

1. 为《左传》正名
诗人开篇直接肯定《左传》的价值,说它核心任务是解释《春秋》的真意。针对有人质疑《左传》用"我"字代指鲁国显得像鲁国史书,诗人反驳:这恰恰证明它忠实记录了史实,就像孔子也厌恶花言巧语的人一样,《左传》的记载是可信的。

2. 驳斥宋儒谬论
诗中严厉批评宋代儒生标新立异的说法——他们硬说《左传》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另一个同名古人。诗人犀利反问:如果真像宋儒说的存在另一个"左丘明",那这个神秘人物该是哪个朝代的?为什么史书从无记载?这种说法就像说"冥界君主"存在一样荒诞。

3. 强调史家原则
最后点明历史记录的根本准则:史官只需如实记载("据实以为纪"),不必刻意评判善恶。就像大禹铸鼎记录妖怪,不会因个人好恶而取舍。诗人讽刺宋儒的牵强附会,甚至不如庄子(漆园)的寓言故事可信,而程颐这样的理学大家竟也相信这种说法,实在荒唐。

全诗亮点在于用生活化比喻(如"大禹铸鼎记妖怪")化解深奥的经学争论,通过连续反问("当为何代士""宁独无居里")揭穿对方逻辑漏洞,展现诗人捍卫历史真相的鲜明立场。本质上是在呼吁:读历史要尊重事实,不要为标新立异而扭曲真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