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乘船穿越桂江的奇妙经历,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实景:船行江上,刚经过一片乱石嶙峋的险滩("顽礓乱石堆"),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布满花纹的山岩("绣山")上露出一个巨大的天然洞穴。这里"天开"二字用得极妙,既写洞穴之高阔如天门开启,又传达出诗人突然见到奇景的惊喜。
后两句展开联想:诗人明知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秦人洞"指《桃花源记》中秦人避世的洞穴),但这个能容渔船自由进出的天然洞穴,同样给人世外桃源般的自由感受。"日往来"三字暗示渔民在此安居乐业,洞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庇护所。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乱石滩的险恶与绣山岩的秀丽形成对比,想象中的桃花源与现实中的天然洞穴形成对照。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人间自有天然成趣的安居之所,不必刻意追寻虚无缥缈的世外桃源。这种对平凡生活中自然之美的发现和赞美,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