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首送翼之回吴
游子动归思,南风起秋声。
我亦当此时,相送难为情。
交朋尚如斯,况尔怀父兄。
三吴亦邻邦,一水非远程。
君还姑苏台,我留凤凰城。
两地各相望,驰心互奔倾。
流光若颓波,彼此即寓萍。
浮世苦离散,辗转百虑萦。
何能慰余怀,握手徒营营。
我亦当此时,相送难为情。
交朋尚如斯,况尔怀父兄。
三吴亦邻邦,一水非远程。
君还姑苏台,我留凤凰城。
两地各相望,驰心互奔倾。
流光若颓波,彼此即寓萍。
浮世苦离散,辗转百虑萦。
何能慰余怀,握手徒营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分别时的复杂心情,语言直白却充满感染力。
开头四句像电影开场:秋风吹起时,朋友(翼之)突然想家了,诗人自己也忍不住伤感。这里用"南风""秋声"营造出萧瑟氛围,把离愁具象化了。
中间部分像在劝慰对方:朋友分别尚且难过,何况你是回去见亲人呢?接着用地理距离安慰——苏州和南京(凤凰城)就隔条河,不算远。但"两地相望"这句突然转折,暴露了真实心情:人虽分开,心却像失控的马车互相奔赴。这里用"驰心奔倾"的比喻特别生动,把思念比作脱缰的野马。
后八句情感浓度升级。先用"时光如退潮""人生如浮萍"两个绝妙比喻,说时间流逝快、人生漂泊不定。最后四句是全文高潮:诗人握着朋友的手,明明舍不得却说不出口,只能反复念叨"怎么办啊",把成年人的克制与汹涌情感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三点:1)用秋风、浮萍等常见事物比喻抽象情感;2)嘴上说"不远"身体却很诚实,展现口是心非的真实人性;3)结尾的"握手徒营营"堪称神来之笔,一个搓手的小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吾丘衍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奠基人。浙江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脚痞跛,行动仍频有风度。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书法以隶和小篆见长。洽印不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圆润秀劲,著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为《三十五举》,乃是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理论的著述。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