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民间迎官场景,语言平实却充满感染力。
前两句"夹道欢呼百里间,不论扶杖与胜冠"像镜头一样展开:道路两旁挤满了欢呼的百姓,有拄拐杖的老人,也有戴帽子的年轻人,男女老少都在热情迎接官员。这里用"百里"形容欢迎范围之广,用"扶杖与胜冠"代指不同年龄的百姓,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到主角沈守身上。百姓们好奇地议论:这位大人年纪多大?容貌如何?最后一句最妙,说官员特意延迟开船,就为等大家都看清他的模样。一个"迟放牙樯(船桅)"的细节,既表现了官员的亲民作风,又透露出百姓对父母官的好奇与爱戴。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质朴的官民互动——百姓自发欢迎,官员耐心等候,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只有相互尊重的温情。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宋代地方官赴任时"万人空巷"的生动场景永远定格在了诗行间。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