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女道士还俗(回归普通人生活)的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她的转变过程。
前两句写她脱下道袍、解开发髻:脱掉绣着云霞的祭礼服,放下扎成道姑模样的发髻,让头发像杨柳枝一样自然垂下。这里用"霞绡""绿杨"这些美好意象,暗示她重获世俗生活的光彩。
中间四句描写她重新学习世俗装扮:轻轻描画眉毛让它们显得淡雅自然,试着穿回弓鞋(古代女性鞋子)学着放慢脚步走路。这里用"重调""再试"体现她需要重新适应普通女子生活。"紫府"(道观)的烟花和莺啼唤醒了她被压抑的少女心,"仙房"里的云雨之事(暗指情爱)连仙鹤都知道了,用幽默的方式表现她放下修道生活。
最后两句是全诗亮点:低垂的帘外红杏花开春风送暖,暗示她迎来新生活;而"清梦应曾见旧师"写得含蓄又深刻——即使在甜蜜的新生活中,她梦里可能还会见到曾经的修道师父,体现人对过去经历的复杂情感。
全诗妙在把严肃的"还俗"主题写得轻盈美好,通过穿衣、梳头、走路这些日常细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最后那句"梦见旧师"尤其打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人生选择的重量——无论选择什么道路,都会对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心存念想。
孙惟信
孙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号花翁,开封(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岁。以祖荫调监,不乐弃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苏、杭最久。一榻外无长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间,公卿闻其至,皆倒屣而迎长。长身缦袍,气度疏旷,见者疑为侠客异人。每倚声度曲,散发横笛;或奋袖起舞,悲歌慷慨。终老江湖间。淳祐三年客死钱塘,年六十五。有《 花翁词 》一卷,已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