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筠涧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首联用"逐鹿"比喻乱世争霸,说战争平息后政权更替,但像先生这样坚守家族风骨的人已经很少了。这里用"郊鼎"象征国家政权,说世道变了,但先生的气节没变。
中间两联用对比手法展现先生的人生选择:山河重归正统时,他选择在东南山水间隐居;当别人追逐功名时,他在菊花盛开的季节醉心自然;当旧日的王侯归来时,他像秦末的邵平一样甘于平淡。这里"青门瓜熟"用了典故,说秦朝灭亡后,原东陵侯邵平在长安种瓜为生,比喻放弃荣华富贵。
尾联最感人:想象先生若在九泉之下遇见诗人余豳国(可能是作者自称),一定还会惦记着当年孤城被围的往事。这说明先生虽然隐居,但始终心系天下,突显了他"隐而不忘世"的品格。
全诗妙在把沉重的家国情怀与淡泊的隐逸生活自然融合,通过菊花、瓜田等日常景物,展现了一个乱世中既清高又热忱的知识分子形象。语言看似平淡,但每个典故和意象都暗含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敬佩之情。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