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林汝和通判
在昔黄金台,与子初周旋。
萍逢忽相失,不见垂十年。
昔为礼曹官,今摇庆阳鞭。
常闻太华峰,峻绝峙中天。
雅志在登陟,矫如孤鹄鶱。
适来南海旁,问讯沧洲廛。
语旧未终日,栖栖有所牵。
丈夫重出处,富贵如浮烟。
行则为在田,止则为在渊。
劳劳夫何为,赠子千金言。
萍逢忽相失,不见垂十年。
昔为礼曹官,今摇庆阳鞭。
常闻太华峰,峻绝峙中天。
雅志在登陟,矫如孤鹄鶱。
适来南海旁,问讯沧洲廛。
语旧未终日,栖栖有所牵。
丈夫重出处,富贵如浮烟。
行则为在田,止则为在渊。
劳劳夫何为,赠子千金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林汝和(时任通判官职)的赠别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人生际遇的变迁和真挚的友情。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
作者回忆十年前在黄金台(古代招贤纳士的地方)与林汝和相识,像浮萍一样偶然相遇又分离。如今朋友从礼部文官调任庆阳武职("摇鞭"指骑马赴任),用"昔"和"今"的对比,点出人生无常。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
用华山(太华峰)象征朋友高洁的品格——像孤高的天鹅(孤鹄)向往险峰,暗赞林汝和志向远大。当他们在南海边重逢时,短暂叙旧后朋友又要匆匆离开。"栖栖"二字生动刻画出友人奔波忙碌的状态。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这是全诗的核心哲理:大丈夫要懂得进退之道("出处")。作者劝诫朋友:富贵如过眼云烟,该行动时就如蛟龙腾跃("在田"出自《易经》),该静处时就如深渊潜藏。最后用"千金言"强调这些人生道理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全诗亮点:
1. 用"浮萍""孤鹄"等常见意象,把人生漂泊和志向高远说得通俗易懂
2. "富贵如浮烟"至今仍是常用俗语,体现诗人淡泊名利的智慧
3. 结尾的"在田""在渊"用《易经》典故却不晦涩,教人灵活应对人生起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朋友间拉家常的语气,把十年重逢的感慨、对友人的欣赏、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自然融合,像一位智慧长者给奔波中的朋友送上暖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