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作(己亥稿下,清光绪二十五年秋、冬)

秋风万里南归客,欲耕无田住无宅。
重阳无酒无黄花,更嗟不及陶彭泽。
五年客里逢重阳,江山信美嗟吾乡。
黄花犹向战场发,次公虽醒何能狂?
青山入城誇富贵,卜居已失山家味。
每逢佳节欲登高,却嫌山有金银气。
湘子桥颓石欲枯,文公祠古寒秋芜。
潮州老守挂冠去,南来吾道行益孤。
海气昏昏天欲坠,且食蛤蜊知许事。
满城风雨铸新诗,幸无败兴催租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在重阳节时写下的感慨之作,充满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诗人说自己像秋风中的游子,想回家乡却无田可耕、无房可住。重阳节本该饮酒赏菊,但他连这些都没有,觉得自己还不如陶渊明(陶彭泽)过得自在。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窘迫。

中间部分,诗人说在外漂泊五年,虽然风景很美,但更想念家乡。菊花(黄花)还在战场边开放,但自己已没有年少时的狂放豪情。城市里的青山被富人占据,失去了自然的味道。他想登高过重阳,却讨厌山被金钱腐蚀的俗气。这里用"金银气"讽刺社会拜金现象。

接着诗人描写潮州的衰败景象:湘子桥破败、文公祠荒芜,当地官员也离职了,让他感到理想更难实现。"海气昏昏天欲坠"既写实景,也暗示国家危亡的忧虑。

最后两句是自我安慰:既然改变不了现实,不如先填饱肚子(食蛤蜊)。好在没有催租的官吏来破坏写诗的兴致。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体现了文人的骨气。

全诗通过重阳节的所见所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困境:既不满现实,又无力改变;既想归隐,又牵挂家国。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