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日游览别峰寺的所见所感,用简单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画卷。
前两句写山路尽头就是寺庙,依山而建的佛楼突然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感。接着用"隔江"和"走石"两个动态画面:远处江水对岸像屏风般的青山,近处石缝间悄悄流淌的泉水,一远一近,一静一动,把山寺周围的环境写得生动有趣。
中间两句特别有意思,写遇到会说吴地方言的豪爽僧人,和唱着粤语山歌归来的樵夫。僧人本该是清修的形象,这里却"野"得可爱;樵夫本在辛苦劳作,却用歌声回应着生活。这两个人物让安静的山水顿时有了烟火气。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升华: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偷得半日清闲,仿佛连佛家说的"人生皆苦"都暂时忘却了。这里的"无愁"不是真的没有烦恼,而是在自然与禅意中获得片刻宁静,体现了古人追求心灵自由的智慧。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的短视频:先给个寺庙全景,再拍江景特写,接着录下僧人和樵夫的原声,最后定格在作者放松的微笑。没有华丽辞藻,却让人感受到山水之乐和简单生活的美好。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