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
洛阳卖牡丹,江都买芍药。卖与富人欢,买为游子乐。
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五色相浅深,百金相厚薄。
栽培动经年,风雨便成昨。萧条洛阳城,索寞江都郭。
赖有一春花,能无十千酌。朝看门拥车,暮见门罗雀。
尝闻月底人,欲把月桂斫。要使清光多,四海意开廓。
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
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持葩金谷豪,朱黄何灼烁。
还思溱洧上,士与女相谑。实此香草芳,请我赋其略。
酒阑为追咏,思拙笔屡阁。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芍药花为引子,通过对比洛阳和江都两地的繁华与萧条,表达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情怀。
开头写洛阳人卖牡丹、江都人买芍药,富人买花是为了享乐,游子买花是为了排遣寂寞。芍药花形态美丽,万丝同心、千叶同萼,颜色深浅不一,价格也因品质而异。但再美的花也经不起风雨摧残,转眼就会凋零。洛阳和江都的繁华景象也已成过往,只剩下萧条冷落。
诗人感慨人生短暂,不如趁着春光正好,及时饮酒作乐。早上还门庭若市,晚上就门可罗雀,世事变化无常。他联想到月宫中的仙人,想要砍掉月桂树,让月光更明亮,照亮四海。诗人也爱明月,希望它永远圆满不落。
最后写诗人到杨侯家做客,正逢寒雨,几个人一起饮酒赏花。芍药花金光闪闪,艳丽夺目,让他想起古代溱洧河畔男女嬉戏的场景。花香醉人,朋友请他赋诗。酒喝完了,他提笔追忆,却因思绪杂乱而屡屡搁笔。
全诗语言流畅,意象生动,通过芍药花的盛衰,隐喻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思想。诗中穿插神话传说和古代风俗,增添了浪漫色彩和文化底蕴。结尾处诗人欲言又止,更显得意味深长。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