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会昌萧帝岩
出门疑浪游,转眼逢杰观。
山⑴斗路将穷,脚攲行小缓⑵。
信筇扪石根,恍若得一间。
谽谺欲上吞,浑沌疑始判。
岂其蛟擘开,或者雷劈断。
洞转一曲关,磴道鬼为栈。
悬岩百仞馀,僧圬⑶屋其半。
其旁磊苍崖,其下踏⑷碧涧。
峰回若相朝,水㶁⑸若相唤。
萝虬百年枝,松靷千尺干。
溜皮鳞逆生,蛰若相⑹倒贯。
三十六洞天,往往此其冠。
或传帝所栖,其说涉漫漶。
意古隐者徒,侨家⑺避秦乱。
围棋或著书,不觉岁月换。
断编何处藏,但有竹可汗。
残局何年终,但有柯欲烂。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移之家山旁,破甑视浮宦。
归老似未迟,欠此清一段。
上疏乞鉴湖,故事吾可按。
悠悠天听高,此计卒未办。
意外今获兹,巾帻可小岸。
况在大化中,丑好俱是幻。
有暇得娱嬉,孰疑⑻非汗漫。
山⑴斗路将穷,脚攲行小缓⑵。
信筇扪石根,恍若得一间。
谽谺欲上吞,浑沌疑始判。
岂其蛟擘开,或者雷劈断。
洞转一曲关,磴道鬼为栈。
悬岩百仞馀,僧圬⑶屋其半。
其旁磊苍崖,其下踏⑷碧涧。
峰回若相朝,水㶁⑸若相唤。
萝虬百年枝,松靷千尺干。
溜皮鳞逆生,蛰若相⑹倒贯。
三十六洞天,往往此其冠。
或传帝所栖,其说涉漫漶。
意古隐者徒,侨家⑺避秦乱。
围棋或著书,不觉岁月换。
断编何处藏,但有竹可汗。
残局何年终,但有柯欲烂。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移之家山旁,破甑视浮宦。
归老似未迟,欠此清一段。
上疏乞鉴湖,故事吾可按。
悠悠天听高,此计卒未办。
意外今获兹,巾帻可小岸。
况在大化中,丑好俱是幻。
有暇得娱嬉,孰疑⑻非汗漫。
现代解析
这首诗《题会昌萧帝岩》描绘了作者探访一处神秘山洞的经历,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神话联想,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第一部分:探洞奇遇
诗的开头像一场冒险故事:作者出门漫游,突然遇到一座雄伟的山岩("杰观")。山路越来越窄,他拄着竹杖摸石前行,发现一个仿佛被神力劈开的山洞——可能是蛟龙撕裂或雷劈而成(充满神话色彩)。洞里曲折幽深,石阶像鬼神搭建的栈道,悬崖上还有僧人修建的房屋,构成一幅险峻奇特的画面。
第二部分:仙境般的环境
诗人用"苍崖""碧涧"描绘青黑山岩与碧绿溪水,山峰环抱似在打招呼,流水哗啦像在呼唤。这里生长着百年藤萝、千尺古松,树皮逆生如龙鳞倒长,充满原始生命力。他认为这处山洞堪称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佼佼者,甚至传说有帝王隐居于此("萧帝岩"的由来)。
第三部分:隐士传说的遐想
作者猜测这里可能住过躲避秦乱的隐士,他们下棋著书,不知岁月流逝。如今只剩传说("断编何处藏"),就像"烂柯"典故中樵夫看到的未完棋局。这些缥缈传说让他觉得真假难辨,索性举杯感叹。
第四部分:人生感悟
最后诗人由景生情:与其追求官场浮名("破甑视浮宦"),不如学古人归隐。他想到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的随性("巾帻可小岸"),认为美丑得失都是幻象("丑好俱是幻"),不如享受当下的山水之乐。
诗歌魅力
- 奇幻探险感:像导游带读者钻山洞、爬险峰,充满画面感和紧张感。
- 自然与神话交融:把普通山洞写成神仙住所,赋予自然景观传奇色彩。
- 通透的人生观:结尾点出"美丑都是幻象",传递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
全诗就像一篇"游记+哲理散文",既有冒险的刺激,又有看透世事的智慧,最后回归到简单纯粹的快乐。
曾丰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