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信公祠
当时正气亘乾坤,忠义谁将宋史论(宋史公与陈宜中同传不预忠义之列)。
柴市宜为南向象,崖山应有北归魂。
已酬乡里晞贤志,能报朝廷养士恩。
一读六歌人便哭,天教遗墨燬无存(海虞钱氏藏公六歌墨迹近燬于火)。
柴市宜为南向象,崖山应有北归魂。
已酬乡里晞贤志,能报朝廷养士恩。
一读六歌人便哭,天教遗墨燬无存(海虞钱氏藏公六歌墨迹近燬于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歌颂南宋忠臣文天祥(文信公)的,通过几个层次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惋惜。
首联开门见山,说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充满天地,但官方史书《宋史》却把他和陈宜中(投降派)放在同一传记,没有列入忠义传,这很不公平。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文天祥的冤屈。
颔联用两个地名暗喻文天祥的精神不灭:北京柴市(文天祥就义处)应该立像朝南(象征不忘南宋),而广东崖山(南宋最后战败地)也应有他的英魂归来。通过地理方位表达忠臣至死心系故国。
颈联说文天祥实现了两个人生目标:作为读书人实践了圣贤之道,作为官员报答了朝廷的培养。这是对他人生价值的双重肯定。
尾联最感人:提到文天祥写的《六歌》真迹刚被火烧毁,让人读着就想哭,仿佛老天故意让这些珍贵遗墨消失。这里用"天教"二字带着无奈,暗指忠臣的精神遗产难以完整留存,但通过诗歌传颂,他的精神永远不朽。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史书评价、地理象征、人生价值、文物损毁四个角度,层层递进地塑造出一个立体饱满的忠臣形象。最打动人的是结尾——英雄的墨迹虽毁,但读其诗时涌出的泪水,就是对他精神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