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画面:白玉般的花簪低垂着从地面抽出新芽,水中的芙蓉花倒映在流动的池塘里。诗人用"压地抽"和"映塘流"两个动作,让静物有了生动的姿态,仿佛能看到花枝破土而出的力量和芙蓉随波摇曳的柔美。
后两句突然转折:如果把这些美丽的花摘到街上去卖,至少不用像梅花那样清高,最终沦落到换米的尴尬境地。这里用"梅花换米"的典故(暗指文人卖字画为生的窘迫),反衬出芙蓉虽然生长在普通池塘,却能保持实用价值。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既表达了对高雅事物流落市井的惋惜,又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务实态度。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巧妙结合,用花的不同命运隐喻人的处境,既有对美的欣赏,又有对生计的思考,雅致中带着人间烟火气。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