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诗十首 其九

春风平地谪花仙,红袅生香下九天。艳欲背身垂玉箸,动如移步索金莲。

含情待去为云雨,忍笑佯来听管弦。胧月轻寒应不惯,夜深浑拟傍丛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从天而降的牡丹仙子在春风中的动人姿态,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想象力。

首联"春风平地谪花仙,红袅生香下九天"开篇就营造出神奇的画面:春风中,一位牡丹仙子被贬下凡间,她身着红纱,带着花香从九重天飘然而下。这里用"谪"字暗示仙子身份不凡,又用"红袅"形容她轻盈曼妙的身姿。

颔联"艳欲背身垂玉箸,动如移步索金莲"继续刻画仙子的美貌:她美得让人不敢直视,转身时发间的玉簪轻轻晃动,走起路来就像踩着金莲般优雅。这里用"玉箸"(玉簪)和"金莲"(古代对女子小脚的雅称)来突出她的高贵气质。

颈联"含情待去为云雨,忍笑佯来听管弦"写仙子欲走还留的情态:她眼中含情似乎要化作云雨离去,却又强忍笑意假装来听音乐。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让仙子形象更加生动。

尾联"胧月轻寒应不惯,夜深浑拟傍丛眠"以景结情:朦胧月色中带着轻寒,仙子可能不习惯人间环境,夜深时似乎要在花丛中安眠。这里用"胧月"营造出梦幻氛围,"傍丛眠"又暗示她与牡丹花的亲密关系。

全诗通过拟人手法,将牡丹花比作下凡的仙子,用"红袅"、"玉箸"、"金莲"等意象展现其高贵美丽,又用"含情"、"忍笑"等动态描写赋予她人的情感,最后以月夜花眠的意境收尾,既写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诗歌意境。

宋白

(936—1012)大名人,字太素。太祖建隆二年进士。乾德初,试拔萃高等。为著作佐郎。太宗即位,迁左拾遗,权知兖州,岁余召还。历仕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终吏部尚书。学问宏博,属文敏赡。尝三掌贡举,极意称奖,苏易简、王禹偁等皆出其门。雍熙中,与李昉等同编《文苑英华》。卒谥文安。有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