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次韵

望斗楼空紫气高,古来神物待人豪。
化龙浪说归闽水,斩马谁能借汉曹。
海内书生轻学武,山中良冶半为陶。
千金不买公孙舞,犹恐书成损鬓毛。

现代解析

这首诗《古剑次韵》借一把古剑为引子,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前两句写古剑的气魄:宝剑虽被闲置在望斗楼中,但依然紫气升腾,自古神剑都在等待真正的英雄。这里用宝剑象征人才,暗示有才能的人也在等待赏识自己的伯乐。

中间四句用典故抒发无奈:传说宝剑能化作龙游归闽江,但现实中谁能像汉朝的曹操那样慧眼识剑呢?这两句暗指当今社会缺乏真正识才的人。接着感叹读书人都轻视武学(实指实用才能),而山中优秀的铸剑师(喻指真正的人才)却多半沦为陶匠(指被埋没)。

最后两句意味深长:即使有人出高价请公孙大娘舞剑(喻指表面功夫),诗人也不愿为,因为埋头著书(喻指坚持真才实学)已经让人白了头发。这里表达了诗人宁可保持操守也不愿随波逐流的决心。

全诗通过宝剑的意象,巧妙批评了当时社会重虚名轻实学的风气,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心态。语言凝练但意蕴深厚,既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又有坚守本心的执着。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