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神秘的月夜场景,充满仙气与遐想。
前两句写夜晚竹林静谧,突然有蝙蝠飞过触碰寺庙的经幡,打破了宁静。这里用"触神幡"暗示某种神秘氛围被惊动。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意境:月光驱散阴霾,如镜子般的水面映照出修道者的心境。诗人幻想自己能乘着仙鸾翱翔天际,或骑着大雁飞越中原大地,表现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最后两句转向现实:不知道那位穿着华丽羽衣、住在仙山的高人,今夜会邀请谁一起饮酒赏月呢?这里透露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淡淡惆怅。
全诗通过"月光-水面-飞鸟-仙人"的意象串联,在静谧中藏着灵动,在现实与幻想间自由穿梭,既展现了月夜的美,又表达了人类对超越平凡生活的渴望。语言优美但不晦涩,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置身那个亦真亦幻的月夜之中。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