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

人生无贤愚,大节本所共。
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卓哉李先生,九流称博综。
心鄙马季长,不作西第颂。
屏居向郊坰,食淡常屡空。
清修比范丹,聪记如应奉。
力学不求闻,终焉老家巷。
同时程中丞,一疏亦惊众。
玉玺安足陈,亟进名臣用⑴。
党论正纷挐,中朝并嚚讼。
世推山东豪,三李尤放纵。
祠奄与哭典,后先相伯仲(名并见钦定逆案)。
初踰士类闲,竟折邦家栋。
悲哉五十年,风尘尚澒洞。
我来拜遗阡,增此儒林重。
虽无謦咳接,犹有风流送。
自非随武贤,九原谁与从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顾炎武为纪念明代学者李应升而作,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选择,歌颂了李应升坚守气节的高尚品格,同时批判了那些趋炎附势、败坏国家的小人。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开篇立论:人生最重要的是气节(1-4句)
诗人开门见山,指出无论聪明还是愚笨,人都应该坚守大节(道德底线)。一旦失足堕落,就辜负了圣贤教诲。这四句是全文的总纲,点明主题。

2. 赞美李应升:乱世中的清流(5-16句)
- 博学多才却淡泊名利: 李应升学识渊博("九流称博综"),但鄙视东汉马融那样巴结权贵的行为("心鄙马季长")。
- 生活清贫却品德高尚: 他隐居郊外,吃粗茶淡饭,像东汉范丹一样安贫乐道,又像应奉一样记忆力超群。
- 专注学问不慕虚荣: 他终身致力于学问,甘于默默无闻,最终老死乡里。
- 对比忠臣程中丞: 另一位官员程中丞因直言进谏震惊朝野,说明正直之士虽风格不同,但都值得尊敬。

3. 批判奸佞小人:祸国殃民的败类(17-24句)
- 党争祸国: 朝廷中党争激烈,山东"三李"(李三才、李梦辰、李鲁生)等人结党营私,先后参与修建宦官生祠、为魏忠贤哭丧等丑事。
- 从文人到国贼: 这些人最初伪装成士大夫,最终却成为蛀空国家的罪人,导致五十年来社会动荡不安。

4. 结尾抒情:对先贤的敬仰(25-30句)
诗人拜谒李应升墓,感慨他虽已离世,但精神长存。在污浊的世道中,像李应升这样的贤者太少,自己渴望追随却知音难觅,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

诗歌魅力:
- 强烈的对比: 清官与贪官、坚守与堕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李应升的高洁。
- 借古讽今: 表面写明代,实则暗讽清初官场腐败。
- 情感真挚: 对先贤的敬仰、对现实的失望、对气节的呼唤都发自肺腑。

现代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面对诱惑,是像李应升一样甘于清贫,还是像"三李"一样同流合污,决定了人生的价值。这种对气节的呼唤,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