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前两句点明天台山既是道教仙山又是佛教圣地,从古至今美名远扬。"仙源佛窟"的对比手法,凸显了这里多元的文化魅力。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山景:人工开凿的石阶与天然瀑布相映成趣,雨声与泉声交织成雄浑的交响乐。诗人认为这样绝佳的景致注定吸引高僧驻留,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能启发人的深远思考。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只要怀着虔诚的心来到这里,自然就能获得神灵的指引。这里的"梯媒"比喻很形象,把天台山比作连接人间与仙佛的阶梯。
全诗通过"石磴-瀑泉""高僧-远思"等虚实相生的描写,既展现了山水之美,又传递了佛教禅意。诗人将自然景观与精神感悟完美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豁达。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