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暴雨成灾后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讽刺了权贵们的奢靡。
开头四句用夸张手法写积水严重:马和车的轮子都陷在泥里,人走路泥水淹到膝盖,牛羊被迫爬上土墩,狗和鸡都逃到高处——这些反常现象凸显灾情之重。
中间四句展现灾后民生困境:店铺关门买不到粮食,禁止屠宰导致没有肉吃。东边生病的老人断炊痛哭,西边邻居只能隔着墙递点麸皮粥——这些细节真实反映了百姓在灾难中的挣扎。
最后三句形成强烈对比:朱门大户里灯火通明在办豪华宴席,而皇帝却在深宫斋戒祈福。这里用"静穆穆"形容权贵府邸的冷漠,用"独"字强调皇帝的孤立,暗示上层社会的虚伪——百姓水深火热时,统治者要么享乐,要么做表面功夫。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通过贫富对比揭露社会不公,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特别是动物逃难的描写,既真实又象征百姓无处可逃的处境,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