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忧郁与隐秘情感的夜晚场景,核心在于表达一种无法挽留美好时光的无奈与哀愁。
前两句写景:庭院空荡,雾气笼罩着青苔,紫色屏风到晚上也不打开。这里用"空庭""薄雾"营造冷清压抑的氛围,屏风紧闭暗示主人公的封闭心境。
中间四句转入情感描写:云影贴着水面飘走,酒香混着人香飘来。这两句用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主人公对美好瞬间的敏锐感知。"痴心难藏"和"私语惹猜"则直接点出内心隐秘的爱恋与猜疑,那种想说又不敢明说的纠结心理。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即使愿意用千金买回一刻美好,但谁能阻止蜡烛燃尽?用"蜡炬残灰"比喻注定消逝的美好,将全诗的忧郁情绪推向高潮。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心情,把说不清道不明的隐秘情感,通过具体意象自然流露出来。最后那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叹,让每个经历过美好事物消逝的人都能产生共鸣。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