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图寄同年谢少傅

谢公昔隐东山阿,其如海内苍生何。
谢公今隐东山上,海内其若苍生望。
东山何在云悠悠,乃在会稽东海之东头。
朝攀扶桑枝,夕饮严滩流。
谢公昔日登临处,今日公来还钓游。
林间世事阅来久,自信忠贞能不朽。
蜃嘘楼阁倏当空,世上浮名亦何有。
嗟予壮岁每从公,公之心事吾能通。
嘉谟动得明主顾,劲气直犯奸邪锋。
奸邪作奸今亦已,中外望公犹未起。
老松眠壑无万牛,大材为用真难耳。
平生不识五侯鲭,屈铁为钩非所能。
谗烟谤燄久自熄,不烦桓伊仍抚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一位名叫谢少傅的隐士朋友的赞美和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世上浮名亦何有"):
用对比手法写谢公的隐居生活。以前谢公隐居在东山时还关心百姓疾苦,现在彻底隐居后反而成了百姓的期盼。东山在会稽东边,是个云雾缭绕的好地方。谢公在这里过着神仙般的生活,白天攀爬树木,晚上在严滩饮水。作者感叹:谢公当年建功立业的地方,现在成了他钓鱼游玩之处。看透世间百态后,谢公坚信只有忠贞品格才能永恒。那些像海市蜃楼般的虚名,转眼就会消失。

第二部分("嗟予壮岁每从公"到"大材为用真难耳"):
写作者与谢公的深厚交情。作者年轻时常跟随谢公,完全理解他的抱负。谢公的治国良策曾得明君赏识,他的刚直性格也敢与奸臣对抗。如今奸臣虽已倒台,但人们期盼谢公出山他却不愿。就像老松树卧在山谷,大材确实难以被任用。这里用"万牛"形容很多人想拉谢公出山,但他像扎根深山的古松不为所动。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
写谢公的高洁品格。他从不巴结权贵(五侯鲭指豪华宴席),也不愿委屈自己去做违心之事(屈铁为钩)。虽然遭受过谗言诽谤,但这些就像烟火终会熄灭,不需要像古人桓伊那样弹筝自辩。说明谢公的品行经得起时间考验。

全诗通过隐居生活、品格描写和用典,塑造了一位看透官场、坚守节操的高士形象。作者在赞美中也流露出对人才难被重用的无奈,最后以谢公的超然态度作结,传递出"真金不怕火炼"的人生智慧。诗中"老松眠壑""大材难用"等比喻既生动又深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0